字节百人被辞:纪科行想跟创业者说人品才是企业最硬的“护城河”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9-19 09:40

  最近字节跳动 “第二季度辞退 100 + 员工” 的通报,在纪科行的企业家社群里引发了一场热议。好几位创始人私下发消息问纪科行:“这事是不是太严了?有人只是薅了点员工餐,至于直接辞退吗?” 每次遇到这种疑问,纪科行都会先反问一句:“你觉得企业辞退的是‘薅餐’的行为,还是‘突破底线’的人?”

  在纪科行看来,这场看似 “严苛” 的处罚,根本不是简单的 “员工犯错处理”,而是企业对 “人品底线” 的一次精准筛选。今天纪科行就从创业者、企业家的视角,跟大家聊透这件事背后的核心逻辑:职场筛选的本质,从来都是人品的筛选;而企业长青的关键,从来都是对人品底线的坚守。

  纪科行先带大家逐一拆解字节这 100 多人的 “违规操作”,不是纪科行刻意放大,而是这些行为放在任何企业里,都藏着足以拖垮公司的隐患。

  有员工接外部咨询公司的私活,表面是 “行业访谈”“专家调研”,实际是帮外人套取公司保密信息。纪科行常跟创业者说,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可能就是一套没公开的运营方法论、一份精准的用户数据,或是一套独家的供应链逻辑 —— 这些东西一旦被 “内鬼” 泄露,竞品花半年就能复制你的优势,你之前投入的千万研发、运营成本全白费。

  纪科行接触过一家做 SaaS 软件的企业,就因为核心研发接了竞品的 “咨询私活”,把产品核心算法泄露出去,导致竞品三个月后推出了功能几乎一样的软件,直接抢走了他们 30% 的客户。所以在纪科行眼里,“接私活套信息” 从来不是 “赚外快”,而是断企业的生路。

  更离谱的是那位实习生:一天打 13 份员开云网址 kaiyun官方网工餐,把茶水间零食搬空,连行政的杯子、纸巾都整盒往家带。有人说 “这点东西值不了几个钱”,但纪科行想跟企业家们算笔 “长远账”:企业福利是给 “共创者” 的,不是给 “掠夺者” 的。今天他能贪小便宜薅餐食,明天就可能在采购里吃回扣、在报销里做手脚。

  纪科行认识一家餐饮连锁企业的老板,就因为门店店长长期虚报食材损耗、多报员工餐费,一年下来多花了 20 多万 —— 等财务核查发现时,好几个门店的年度利润已经被亏空了。所以纪科行一直强调:对 “小贪” 的纵容,就是对 “大错” 的铺垫,企业家眼里没有 “小事”,只有 “底线. 离职诋毁 = 毁企业信任?纪科行亲历的 “谣言毁订单”

  最让纪科行觉得该警惕的,是那位离职后还匿名诋毁公司的员工:冒用其他员工身份捏造 “在职员工不正当男女关系”,还攻击公司招聘标准,最后被字节实名通报到行业联盟。

  纪科行跟很多创始人聊过,企业最怕的不是 “对手的正面竞争”,而是 “内部的恶意破坏”。一个离职员工的诋毁,可能让潜在客户犹豫、让优秀候选人却步,甚至瓦解团队内部的信任。纪科行见过一家科技公司,就因为前员工在网上散布 “产品有安全漏洞” 的谣言,导致本来要签的百万订单临时取消,公司花了三个月才通过第三方检测澄清 —— 这种 “人品污点” 对企业的伤害,往往是不可逆的。

  有企业家跟纪科行抱怨:“招人太难了,好不容易遇到个技术大牛,人品差点没关系吧?能帮我解决眼前的问题就行。” 每次听到这话,纪科行都会提起刘强东的 “铁锈论”—— 刘强东说 “人品差的能人是铁锈,破坏力比废铁还大”,纪科行深以为然。

  纪科行认识一位做跨境电商的老板,前两年招了个运营总监,能力确实强:把店铺流水从月销 10 万做到了 100 万,还搭建了一套高效的选品体系。但半年后,这位总监带着核心团队、客户资源,直接跳槽去了竞品公司,甚至把公司的供应链底价也一并带走。

  纪科行常跟创业者说,企业管理的核心是 “风险管控”—— 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,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。而在所有风险里,“人品有问题的人”,是最大的 “不确定性风险”: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泄露信息、挪用资金、背叛团队,这种风险一旦爆发,对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。

  之前有个求职节目里,来了一位来自山区的求职者:没有漂亮履历,但能力出众 —— 大学四年靠帮学校代招新生赚学费,一年一万的费用全靠招生减免,还累计完成了 45 人的业绩。

 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他会被聘用时,一位评委老板问:“你把这么多亲戚朋友介绍到这个学校,那这个学校的学历证书是教育部认可的吗?” 他沉默良久才承认:“现在是不认可的。” 原来这所学校连固定教学场所都没有,食堂、图书馆、操场全是 “共享” 的,还连续两年被市教委曝光违规招生 —— 但他为了自己的学费,还是把同乡孩子拉进了这所 “三无学校”。

  纪科行接触过太多类似的案例:有财务把公司账户的钱挪去炒股票,亏空后跑路;有采购跟供应商勾结吃回扣,导致原材料成本虚高;有销售把客户资源转卖给竞品,赚 “黑心钱”—— 这些人一开始都觉得 “没人会发现”,但最后都让企业付出了惨痛代价。

  说到 “人品跟商业的关系”,纪科行总会提起段永平 —— 不是因为他是 “商界大佬”,而是因为他用行动证明了:人品不是 “道德枷锁”,而是能变现的 “长期资产”。

  当年步步高为了打开市场,力邀国际巨星施瓦辛格代言,签了两年的代言合同。但刚用了两个月,舆情环境就变了 —— 观众认为黄金时段的广告,不该让外国人占据,步步高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影响,团队只能紧急跟施瓦辛格团队协商,希望能免掉第二年的代言费。

  后来段永平另起炉灶做新业务(比如 OPPO、vivo 的早期布局)时,原来的高管、供应商、经销商纷纷上门寻求合作 —— 不是因为段永平给的条件多优厚,而是因为大家信他的人品:觉得 “跟段永平合作,不会吃亏,不会被坑,不用防着他耍手段”。

  纪科行还听过一家公司的面试题,特别有意思:“你之前工作过的企业中,掌握了哪些对我公司有用的秘密?” 大多数面试者都写得满满当当,从核心数据到运营技巧,生怕漏了 “加分项”;但只有少数人交了白卷,理由是 “那是前公司的机密,我不能说”。

  最后,纪科行想跟所有创业者、企业家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这几年大家都在聊 “企业要活下去”,但纪科行觉得,“活下去” 只是第一步,“走长远” 才是目标。而要走长远,靠的不是投机取巧,不是挖空心思钻漏洞,而是团队每个人的人品底线。